留意長者有否消瘦與進食習慣 及早發現吞嚥困難
很多人以為只有曾經中風或患有腦退化的長者才會有吞嚥困難問題。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何韻施醫生指出,即使健康狀況良好,65歲或以上居家安老的長者當中,仍有約10至15%會因肌肉控制力量減弱、口水分泌減少、牙齒問題、咽喉自律神經退化等原因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嚥困難,80歲或以上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更可以超過5成,情況必須正視。
照顧者的關心是及早察覺長者吞嚥困難的重要契機。長者缺乏胃口、食量減少、身形消瘦、營養不良及缺水皆是吞嚥困難的早期表徵,有些長者進食時會有咳嗽、痰聲、流口水、食物卡在喉嚨或意外進入呼吸道(俗稱「落錯格」或「濁親」)的情況,都要特別留意。「落錯格」情況可重可輕,若處理不當隨時造成急性肺炎甚至死亡。一旦長者「落錯格」而出現發燒、氣促、痰多、血氧下降等症狀,必須儘快求醫。
跨專科診斷 了解成因和可進食濃稠程度
提到吞嚥困難患者的飲食,不少人會聯想到「吃糊仔」。何韻施醫生解釋,不同患者可進食的程度不盡相同,有些個案可能只需簡單將食物切粒或切碎,有些個案則須進食柔軟易吞的食物。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IDDSI)將食物的濃稠程度分為0至7級(級數愈高愈接近固體),市面上亦有各種專為吞嚥困難患者而設的軟餐和凝固粉,惟照顧者宜先透過專業評估,準確了解患者可進食的濃稠程度,且餵食時切忌心急,多加謹慎才有效避免意外發生。
中大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何韻施醫生提醒,部分咳藥水、抗敏感或精神科藥物可能會加劇口乾問題而影響吞嚥,應由醫療團隊為長者提供全面評估。
2024-09-07
2024-09-05
2022-09-16
2022-05-30
2021-03-25
2021-06-16
2020-07-03
2019-07-15
2019-12-21
201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