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及糖尿科顧問醫生蔡祥熙醫生表示,現時降壞膽固醇的藥物包括他汀類(Statins)、依折麥布(Ezetimibe)和PCSK9抑制劑等,前兩者均為口服藥,當中他汀類最為常見,因用藥歷史悠久且價格相宜,該藥可降低兩至三成膽固醇,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肌肉發炎、影響肝酵素,甚至引致肝衰竭。反之,PCSK9抑制針劑不但副作用較少,效果也最理想,普遍可降逾五成的壞膽固醇。
口服藥物需每天服用,部分患者或一時大意以致未能按時服用,但針劑只需兩週注射一次,相關情況大大減低。針劑的用法簡單且方便,由於針頭只有五毫米粗,加上針頭插入的深度已預早調校,患者只需先稍微清潔注射的位置,隨後把針筆放在適當位置並按一下,針筆會自行將針頭插入並收回。醫生建議患者可在肚的位置注射,因腹部皮下脂肪較多,可降低注射在肌肉或血管的機會。
針劑有效維持受體數量
助吸收壞膽固醇
欲知針劑的原理,便需先了解壞膽固醇為何會栓塞血管。一般而言壞膽固醇會依附在肝外的壞膽固醇受體,再共同轉運至肝內,受體和壞膽固醇會在肝內分離,其後受體重回肝的外層,而壞膽固醇則會進行新陳代謝,可見受體對於降低壞膽固醇至關重要。
奈何肝亦會產生一種叫絲氨酸蛋白酶(PCSK9)的物體,這些酶素會跟壞膽固醇和受體依附在一起,令受體和壞膽固醇一起進行新陳代謝,受體的數量繼而下降。當受體數量不足,壞膽固醇便會積聚血管內壁並栓塞血管。顧名思義,PCSK9抑制劑便是用作抑制這些酶素,針劑內有一種名為mAb的抗體,當抗體與酶素結合,受體便可在壞膽固醇進行新陳代謝前脫離它並重回肝的外層,以接收其他壞膽固醇,整個運作不停循環便可將壞膽固醇控制在合理水平。
遺傳性患者宜並用口服藥和針劑
單靠改善生活習慣可降低一至一成半的壞膽固醇,蔡祥熙醫生指出,如患者需以藥物控制壞膽固醇水平,醫生一般會先處方他汀類藥物予高膽固醇患者,若患者服用後出現副作用或效果未如理想,便會轉而使用針劑。遺傳性患者的壞膽固醇水平較非遺傳性患者偏高,其壞膽固醇水平可高達十度;而有心血管疾病或曾經中風的高風險患者,則需嚴控壞膽固醇水平在低於一點八度,甚至更低。故口服藥對上述兩種人士而言或許不足夠,需要口服藥和針劑雙管齊下治療。
蔡祥熙醫生
內分泌及糖尿科顧問醫生
2022-09-16
2022-05-30
2021-03-25
2021-06-16
2020-07-03
2019-07-15
2019-12-21
2019-05-01
2019-02-04
201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