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波仔與搭橋手術 有何不同?
來源: 《健康創富》214期    作者: 健康創富    發布時間: 2018-10-03 11:06    2559 次瀏覽







通波仔、搭橋這兩個心臟手術名稱多數人都有所耳聞,但兩者有甚麼分別?適用患者、手術過程分別是怎麼樣的?復元速度、併發症、復發機率又是如何?這期就來跟讀者聊聊這兩種手術。



心臟病是港人第二號健康殺手

心臟病是香港人的第二號健康殺手,最常見的心臟病是冠心病(即冠狀動脈心臟病),亦即是供應營養讓心臟本身運作的血管受粥樣斑塊影響而狹窄,阻礙心臟血液供應,影響心臟功能,進而危及血液大循環及其他器官的血液供應,如突然血管栓塞,甚至會引起猝死。


冠心病的治療最基本的是藥物治療,但當血管狹窄的程度嚴重便需要配合手術來擴闊血管、改善血流,即微創的心臟血管成形術,俗稱通波仔;而另一方案是接駁繞流血管(即橋)的心臟血管搭橋手術,但需要開胸及取用腳部靜脈作為繞道血管。



通波仔、搭橋手術各有優缺點

冠心病的手術治療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所指的就是心臟搭橋手術,牽涉全身麻醉,病人的血液循環暫時由心肺機取代,病人亦需要被剖開胸骨讓心胸外科醫生做接駁手術,在狹窄血管旁邊搭橋,手術後要在深切治療部住上數天至一星期。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微創心臟血管成形術(包括通波仔及支架植入術)漸漸成熟,病人不需要開胸便可將狹窄的血管擴闊。此外,隨着科技的成熟及手術技巧不斷改善,以前主幹或三條血管同時狹窄而要轉介到心胸外科做搭橋手術的個案,現在大部分都可以用通波仔的方法醫治。


最近十年,用手腕橈動脈進行的通波仔手術術後病人只需留院一晚,使它更廣為病人接受,所以無論在歐美或香港心胸外科手術的數字已經愈見減少,但是有些複雜而困難的個案,病人仍然需要轉介心胸外科醫生進行心臟搭橋手術,例如病人的血管已經完全堵塞,因為通波仔手術在這種情況成功率通常約六至七成,尤其如果病人同時有兩、三條狹窄或完全堵塞的血管,搭橋手術更能在一次手術間完全改善病人的病情;亦有一些病人血管狹窄程度嚴重需要很多支架,因置入的支架多不但提高血管再次狹窄的機會,而且要數次手術才能完成,這時轉介做心胸外科手術便是理想的安排;還有一些病人,心瓣膜有問題需要做心瓣膜置換手術,但同時有冠心病,他們當然也會被轉介到心胸外科接受心瓣置換和搭橋手術。


由於利用病人自己的內乳動脈作「橋」,相比於利用腳靜脈長遠來說暢通比率較高,而左前降支冠狀動脈是較為重要的血管,所以在歐美如果病人三條血管狹窄就可能會接受混合治療,只在胸腔近左前降支冠狀動脈處切去一小節肋骨以將左內乳動脈接駁左前降支,病人無需開胸及用上心肺機,迴旋支及右冠動脈的狹窄問題可用通波仔手術處理。



● 鎂金屬藥物塗層降解支架。(照片由洪裕德醫生提供)


● 筆者在心導管手術室中。(照片由洪裕德醫生提供)



      
       




洪裕德醫生 

心臟科專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