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討論過突發性失聰這種耳鼻喉的急症,這期會探討另一突發病症——面神經麻痺或俗稱面癱。
面神經麻痺成因
面神經線是第七對腦神經線,出自腦幹經顳骨、中耳、腮腺到臉頰。主要功能是控制面部肌肉、舌頭前三分二的味覺、眼淚和唾液的分泌、控制中耳鐙骨肌肉。由於面神經由腦部伸展至耳和臉的範圍不同,面神經麻痺也有不同成因,若受損位置在腦部,成因包括中風、腦腫瘤;若面神經受損位置在腦幹以外,成因包括貝爾氏麻痺、感染、耳疾、中耳或腮腺腫瘤、創傷或先天缺陷。
孕婦、糖尿患者 發病率較一般人高
突發性面神經麻痺中最常見的成因是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貝爾氏麻痺是一個排除性診斷,醫生要排除所有面神經麻痺成因後才能診斷或定義為原因不明的貝爾氏麻痺。在一些研究中已經發現貝爾氏麻痺辨認出單純皰疹病毒一型 (Herpes
Simplex type 1)的感染,其中每10萬個人約有20至30個患者,男女發病的比率一樣,成人和兒童均有,病人中位年齡為40歲。貝爾氏麻痺中有4至14%有家族病例,而7%病人有復發機會。其中孕婦和糖尿病患者比一般人發病機會高。
● 孕婦和糖尿病患者出現貝爾氏麻痺的機會比一般人高。
貝爾氏麻痺的症狀
患者會發現單邊面部的肌肉突然不受控制、失去功能。受影響的半邊面不能笑,且感覺麻木,額頭上的皺紋不見了,眼睛也不能閉上。此外嘴也歪了,喝水時會漏出,鼻旁面紋消失,味覺遲鈍、對聲音過敏。
臨床診治與預防情況
發現面神經麻痺後應該立刻求診。耳鼻喉科醫生會仔細檢查面神經麻痺程度,另外會檢查外耳和中耳以排除發炎,也會檢查腮腺有否腫瘤。若確診為貝爾氏麻痺,就會以口服類固醇10天作治療。一般儘早接受治療如在三天至一星期內效果更好,因為類固醇能減低面神經線發炎和腫脹,儘量減少受損程度。抗病毒藥物以針對皰疹病毒的,大部分研究則未能完全證實對貝爾氏麻痺有效。
由於面神經麻痺會令眼睛無法閉合,治療環節也包括眼睛的保護,避免眼睛受傷害,這時醫生會處方眼藥水和眼藥膏,讓眼睛保持滋潤,防止角膜感染,睡眠時應加以覆蓋和保護。
有研究發現85%貝爾氏麻痺病人會在三星期內出現康復跡象,而71%會在六個月時完全康復。研究發現預後未及理想的因素包括年齡於60歲以上、患有糖尿病和血壓高、味覺受影響的病人等,年齡10歲以下的患者預後較好。而後遺症則包括面部肌肉不協調、抽搐或不正常反射,如吃東西時會流眼淚、閉合眼睛時嘴角會抬起。這些是因為面神經在恢復和再生時,未能跟上原來的路徑以致接上另一組肌肉所造成。
● 貝爾氏麻痺症後遺症包括面部肌肉不協調、抽搐或不正常反射,如吃東西時會流眼淚、閉合眼睛時嘴角會抬起。
黄懿行醫生
瑪麗醫院耳鼻喉科顧問醫生
2024-09-07
2024-09-05
2022-09-16
2022-05-30
2021-03-25
2021-06-16
2020-07-03
2019-07-15
2019-12-21
201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