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以外的腦毛病
來源: 《健康創富》    作者: 健康創富    發布時間: 2022-09-30 11:38    1431 次瀏覽


大腦是人體最精密複雜的器官之一,與很多疾病關係密切,例如常常聽到的中風,就是由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所致,影響患者記憶力和活動能力。雖然說年紀愈大風險愈高,但腦科疾病並非老人家專屬,中風以外還有各種問題值得關注。由香港神經外科學會主辦、
ZaiLab贊助、Medical Inspire及健康創富雜誌全力支持的「中風以外的腦毛病」網上講座,由六位腦神經外科專科醫生為您拆解小兒腦神經異常、中樞神經感染和腦腫瘤等等「腦」毛病!

文:Wayne

主題一:兒童的腦科疾病

主持:保延聰醫生 / 主講:黃瑞濤醫生

常見兒童腦科疾病種類繁多,當中不少屬於先天性畸形。部分患者因局部性神經功能缺損而四肢不協調,甚至腦癇和抽筋。除了利用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腦部橫切面,驗血、視力及聽力評估皆有助及早診斷臨床病徵。家長則要留意,如孩子出現發育遲緩、頭型異常、大頭、頭部有腫塊、脊柱側彎、背部皮膚有不明斑點、脂肪瘤或血管瘤等,就要當心可能與腦外科疾病有關。若孩子連續數天至數星期有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等顱內壓增高的臨床症狀,應儘快求醫。

有些兒童先天發育與正常人相異,黃瑞濤醫生遇過有患者剛出生時有俗稱「腦囟未生埋」的顱縫早閉,導致頭形怪異;另外蛛網膜囊腫、腦積水或腦瘤都有機會令兒童出現「大頭」情況,須視乎個別情況評估是否需要做手術。以腦積水為例,患者可接受腦室腹腔引流術,將喉管由腦室通過腹腔,把腦部積水引流進腹腔然後吸收,便會慢慢痊癒。

關於粉瘤,一般多見於四肢及頭部,如果位置在頭骨外部,一般手術風險較低;頭骨內部則較多會因顱壓升高導致作嘔、頭痛和發炎;至於脊柱側彎,縱使大部分都不用進行腦外科手術,但一些常見的Chiari I畸形病例,患者因頭骨細小而令小腦下墜,影響腦水循環以致出現脊柱側彎,便需要手術治療的介入;脊柱裂也是一種神經管缺陷,然而近年兒童攝取營養較佳,加上可於產前檢查及早發現,手術個案比過往大幅減少至每年少於20宗。

主題二:中樞神經感染

主持:曾震安醫生 / 主講:陳遠忠醫生

腦膿腫是中樞神經感染引發的常見炎症,發病原因隨時與蛀牙有關!許多常見細菌源頭在口腔,若忽視問題,細菌有機會上腦形成嚴重的腦膿腫。陳遠忠醫生解釋,病毒、細菌、真菌和寄生蟲都是中樞神經感染的媒介。又有些患者因意外頭部受撞擊,顱骨出現開放性骨折,有機會受外來細菌感染;亦有個案是患上中耳炎、鼻竇炎或乳突炎而擴散到腦部;甚至有患者心臟遭細菌感染,發炎物質隨血液走上大腦。當出現感染時,患者可能會發燒、頭痛、昏睡、頸部僵硬、四肢抽搐、癲癇發作,嚴重者更會意識不清,需要馬上求醫。這時醫生一般會為患者安排脊椎穿刺手術,抽取腦脊髓液化驗,找出感染原因,也有些情況需要接受開刀手術,由醫生協助放走腦膿。

部分中樞神經感染會影響脊椎和脊髓,如患者本身有皮膚感染、腎病、肺炎、蛀牙等問題的話風險特別高。假如有感染情況,患者或有背痛、雙腳麻痺無力、大小二便失禁、走路不穩等徵狀。疾病一般會持續四至六個星期,儘管有些患者經過治療後會慢慢恢復身體機能,惟多數仍會因為後遺症造成不可恢復的傷害,例如專注力、認知能力、手腳活動、說話、聽覺等方面退化,嚴重可致命或永久傷殘。陳遠忠醫生提醒,市民應避免進食未煮熟食物如生豬肉和醬油蟹,以免寄生蟲上腦,甚至影響身體其他部位。

主題三:腦腫瘤知多D

主持:李永恩醫生 / 主講:吳永杰醫生

提起腦腫瘤,很多人會聯想起腦癌。其實約七成腦腫瘤都屬於非惡性,當中以硬膜瘤、腦下垂腺瘤與聽神經瘤尤其常見。而不少惡性腦腫瘤都是轉移性腫瘤,若將之排除後,接近五成惡性腦腫瘤為膠質母細胞瘤。早期的腦腫瘤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可能要接受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檢查才會發現。當顱壓到達臨界點時會以幾何級數增加,開始出現疾狀。腦腫瘤常見的影響包括顱壓升高,引致頭痛、神智不清、嘔吐及視力下降,甚至出現局部腦功能缺損、腦癎等問題,絕對不容小覷。

另一方面,患者可能將顱壓升高導致的頭痛與一般頭痛混淆,吳永杰醫生建議不妨多留意頭痛是否在起床時間出現、有否嘔吐等其他症狀、與過往頭痛情況是否有異等等,如有問題應儘快求醫。治療方面,醫生會根據情況使用不同治療方案,務求將對患者的影響減至最低,例如數碼導航刀、伽瑪刀放射外科手術等等,以較精準的幅射減低其他正常組織受影響的風險。近年亦有較新的電場治療,適合部分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在按醫生指示完成電療、化療後接續進行電場治療,研究指出患者使用電場治療時間愈長,對延長存活期有更正面作用。

講座當日醫生合影,左起陳遠忠醫生、保延聰醫生、吳永杰醫生、李永恩醫生、麥凱鈞醫生、曾震安醫生及黃瑞濤醫生。



欲重溫完整網上講座,請立即掃描二維碼。

上一篇: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