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偏高要小心 掉以輕心手尾長
來源: 《健康創富》192期    作者: 健康創富    發布時間: 2016-11-17 18:05    1106 次瀏覽



高血壓初期一般沒有明顯病徵,甚至可以說是毫無徵兆,患者表面看來與常人無異,但隱藏的高血壓病情其實早已逐漸蠶食身體各個部位的健康,一旦爆發的話,很可能遠遠超乎你我想像,如併發症心血管疾病、腦中風、慢性腎臟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患有高血壓,故此不論老幼也好,均應時刻保持警覺、定期量度血壓。



九成個案成因不明


眾所周知定期量度血壓無疑有助監察身體的健康狀況,但問及究竟甚麼是血壓?很多人可能就說不出來,其實所謂的血壓是當心臟把血液泵進動脈時,血液在動脈壁上造成的壓力。血壓水平並非恆久不變,反而是無時無刻在變化,影響血壓波動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體能活動、情緒變化等。心臟科專科陳普來醫生表示,高血壓意指血壓水平持續地高於正常水平,一般而言,當收縮壓(上壓)持續高於140毫米水銀柱(mmHg),以及舒張壓(下壓)高於90毫米水銀柱(mmHg)的話,即屬高血壓個案。高危誘因包括年老、家族病史、肥胖、運動不足、攝取過量鹽分、精神狀態欠佳(如壓力大、脾氣火爆)等等。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類,前者佔大多數個案(9成或以上患者屬於這一類別),意指病因不明的高血壓;而繼發性高血壓則是指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壓,例如內分泌異常、腎臟疾病等,約1成高血壓病人屬這類個案。然而由於大部分高血壓個案發病初期並沒有任何病徵,加上不少人沒有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習慣,很多時候直至病情較嚴重才確診,不但耽誤了治療時機,同時亦可能早已對身體不同部位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陳普來醫生解釋,隨着血壓水平長期超標,身體各個器官部位的血管出現受損的風險亦會愈來愈高,例如高血壓問題會影響心臟的泵血功能,進行有可能引致心臟衰竭;腦血管受損的話,則可能引發中風;腎臟功能亦有機會因高血壓問題而減弱,以致形成慢性腎衰竭。





兩大治療方向:

生活模式與藥物


治療方面則須視乎病人的具體狀況與嚴重程度而論,但大體而言可分為兩大方向:改善生活模式與處方藥物。前者離不開健康飲食(如低鈉、多菜少肉)、多做運動、控制體重、戒煙忌酒、作息定時、足夠睡眠等「老生常談」的建議,然而並非所有病人都能夠單單依靠改善生活模式,就可以控制/穩定血壓水平,這種情況便有需要從藥物治療著手,透過不同的降血壓藥來控制血壓水平。


陳普來醫生指出,降血壓藥物的種類繁多,單單常用的就有4至5種之多,難以一概而論,加下每種藥物均有其正、副作用,故此考慮藥物方案時,需要為病人「度身訂造」,在權衡過效益與風險後,方能選擇出最合適的組合。


下列是一些較常用的降血壓藥物,謹供讀者參考: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折制藥(ACEI)與血管緊張素受體阻藥(ARB):兩種藥物均有助放鬆血管,從而降低血壓,但前者服用後會有咳嗽情況,同時要留意腎動脈收窄病人並不適用於以上兩款藥物。


.乙型受體阻斷藥(β-blocker):這類藥物的主要作用是減慢心跳和減低心臟泵力,從而達至降低血壓的作用,惟哮喘、心律過慢、心臟傳導阻滯等患者則不適用。


.鈣拮抗藥(Calcium Channel Blocker):防止鈣進入心臟和血管的肌肉細胞,藉此擴大動脈,並降低血壓。


.利尿藥(Diuretics):俗稱去水丸,透過將身體多餘的水分和鹽分經尿液排走,藉此達至降血壓效果。



陳普來醫生強調,無論選擇哪種(或多種)降血壓藥物也好,均必須在醫護人員監察下使用,並按照指示定期覆診,以便醫生因應患者的臨床情況及藥物反應,調校最合適的藥物方案。此外,在服用其他藥物或健康產品前,應先行諮詢醫生意見,以防影響降血壓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