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一波接一波
不同病毒必須要依賴宿主細胞進行繁殖,方能在宿主體內散布造成感染。故此不同物種間傳播的病毒一般不會在別的物種內散播,所以禽流感病毒不容易在哺乳類動物和人類間感染和傳播;同樣人類的季節性流感病毒也不會感染禽鳥。
然而自1997年香港出現首宗人類感染H5N1禽流感個案,此後病毒在國際間散播,感染數字超過800例,逾五成患者死亡。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在中國華東爆發,即使全國主要城市旋即把活禽市場關閉,但至2017年初全國已有17個省分的城市確認發生感染病例,總病例超過1,200宗,約三成案例死亡。雖然H7N9、H5N1及H9N2皆有人類感染的情況,但因為H7N9病毒能在人類間廣泛傳播的同時,卻仍能在禽類有效地散播使醫學界認為H7N9病毒疫情並不尋常。
H7N9病毒基因
突變來源
港大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透過分析自2013年以來H7N9病毒基因,發現所有H7N9病毒都在NS基因組皆有NS-G540A的獨特突變。在分子病毒學分析中,顯示這個突變位於一個新被發現的基因表達調控位點(ESE,外顯子剪接增強子區)。
這個位點是宿主細胞限制病毒繁殖和跨種感染的其中一個機制,而外顯子剪接增強子區及剪接調控蛋白SF2的相互作用在調節病毒在受感染的細胞中繁殖效率起了關鍵的作用。這個突變使H7N9病毒感染哺乳類細胞的能力得以增強,使它能在哺乳類及禽類間廣泛散布。研究團隊把這個發現應用在其他病毒中,並追溯及發現在2013年爆發的H7N9病毒從H9N2病毒獲得內部基因,並由野鳥的血凝素( HA) 和神經氨酸苷酶( NA) 重組, 成為新病毒。它從2000年流行的H9N2病毒中取得內部基因外,同時也獲得這個突變的特性。
發現有助研發
新型抗流感藥物
港大陳鴻霖教授表示,「新發現解釋了H7N9禽流感病毒在禽類流行同時又較容易感染人類的分子機制,為今後監測各種流行性禽流感病毒跨種感染人類的能力,以及防止未來禽流感病毒演變為有效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分子標記。這個標記有助研發新型抗流感藥物,是控制病毒在哺乳類細胞有效繁殖的新路標。」
■陳鴻霖教授表示,是次發現有助監察禽流感病毒跨種傳播及研發能有效對抗禽流感的藥物。
2022-09-16
2022-05-30
2021-03-25
2021-06-16
2020-07-03
2019-07-15
2019-12-21
2019-05-01
2019-02-04
2019-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