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其可怕之處在於可以導致肢體殘障等後遺症。日前由《健康創富》雜誌主辦、香港大塚製藥有限公司贊助的「中風疾病的最新治療」講座,請來腦神經專科黃家星教授講解如何預防及治療此症。
本港第四號殺手
可引致半身不遂等後遺症
中風是本港的第四號殺手,絕對不能輕視。黃家星教授表示,中風是由於腦部血管出現異常情況,以致血液及養分無法再輸送到腦部,令腦細胞死亡並使腦功能受損。大多數中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當中包括半身不遂、言語不清、嘴歪眼斜等,嚴重的甚至會死亡。
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是中風的兩大種類,其中八成患者均屬前者,造成缺血性中風的成因在於輸送血液到腦部的血管出現硬化,使血管變得狹窄甚至閉塞,一般由血塊或脂肪積聚血管所致。這類型的中風可以及早防範,若能儘早治療更有望將病情減輕。至於出血性中風則是指由高血壓或腦血管疾病所引致的腦血管破裂,因此俗稱「爆血管」。此外,還有一種名為「小中風」的中風警號,患者會出現中風的症狀,但在24小時內症狀就會消失,而「小中風」會增加中風的機率。
中風的常見徵兆包括(一)面部、手或腿部感到麻痺;(二)突發性的嘴歪、流口水;(三)突然口齒不清或理解困難等。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就應儘快報警求助,只要在發病後三小時內送院急救,便可減低中風所造成的傷殘。針對缺
血性中風的患者,醫生可為他們注射溶血劑(如rtPA)以溶解血栓中聚集的纖維素,使堵塞的血管重新流通從而幫助復原腦神經。不過此藥並非適用於所有患者,而且必須在發病後的黃金三小時內使用方能發揮效用。除此以外,抗血
小板藥物或抗凝血藥物都可用於治療缺血性中風。黃家星教授指出,隨着醫學進步,近年更有「黃金6小時血栓切除手術」,透過在患者的大腿位置放入導管,並使導管經過腹部、胸部的血管後到達腦部血管,這時就可運用支架將腦血管內的血塊取出,有不少患者在手術後重拾活動能力。另一方面,出血性中風則沒有藥物可治療,醫生會控制患者的血壓以減少腦血管的出血情況。即使因中風而引起水腫,亦可運用Mannitol、Glycerol等藥物減低患者頭顱內的壓力。
在康復治療的階段,除了常規的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外,現時還有機械人訓練、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訓練務求加快患者的康復進度。而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亦有助激活腦細胞,在復康過程中助患者一臂之力。
控制血壓是預防中風的關鍵
要預防中風首先必須把血壓控制好,因為高血壓正正是中風最關鍵的風險因素。而本身已患上高血壓的人士更應定期覆診、準時服藥,務求維持理想的血壓水平。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抽煙和酗酒,同時多做運動,這樣就能減低中風的機會。事實上,只要妥善管控心血管健康及避免患上糖尿病,九成的中風都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