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鬱症非小事 心理健康勿忽視
來源: 《健康創富》    作者: 健康創富    發布時間: 2019-12-04 11:26    1859 次瀏覽



本港約2.5%人口患有躁鬱症,患者未必察覺自己有病,或者覺得此乃精神病而難以啟齒,往往延誤治療。早前由雙相情緒學會主辦、《健康創富》雜誌協辦、香港大塚製藥有限公司全力支持的「躁鬱症非小事 心理健康勿忽視」講座就邀請到家庭醫學專科梁樂行醫生及精神科專科王明爍醫生,講解躁鬱症的病徵與治療方法。



躁鬱情緒反覆轉變


躁鬱症是一種雙相情緒病,患者的情緒波動極大,一般會分為「躁期」與「鬱期」。躁狂時,患者情緒高漲、衝動易怒,嚴重者更會胡亂花費金錢、過度消費,甚至出現幻覺,卻鮮有患者會在躁期時主動求醫;憂鬱時,除了失眠、焦慮、胃口反常等較為明顯的症狀外,患者可能會對身邊事物失去興趣,更有機會覺得自己失去價值,而出現自殘的想法。梁樂行醫生表示,「躁」和「鬱」兩種症狀可輪流發作,患者一個星期前欣喜若狂,一個星期後可能突然變得鬱鬱不歡,萌生自殺傾向。


躁鬱症由生理、心理、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下形成,包括基因、性格、身體疾病、酗酒和濫藥的生活習慣、突如其來的壓力事件等等都有可能觸發病情。由於其早期症狀與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性格障礙等相似,有研究指出近7成患者曾經被誤診患上其他情緒病,當中以單向抑鬱症最常見。為免躁鬱症病情愈陷愈深,患者應及早正視問題,尋求專業意見和接受治療。




家庭醫學專科梁樂行醫生及精神科專科王明爍醫生,為現場人士講解躁鬱症的病徵與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與親友支持並重


藥物治療方面,用於治療躁鬱症的藥物主要分為情緒穩定劑、抗精神病及抗抑鬱藥物3大類,需要時或會處方一些安眠藥及鎮定劑等。醫生一般會於躁期時處方情緒穩定劑來改善患者情緒問題,但這些藥物的藥性較緩慢,通常需要連續服用幾星期才開始產生療效,故醫生會於急性期時,配合抗精神病藥物及鎮定劑一併使用,以治療過度亢奮或干擾的行為。研究顯示患者復發的次數愈多,復發就會愈頻密,而且每次復發都有機會導致腦部功能衰退,甚至影響生活的能力,因此長期治療和預防復發變得尤其重要。現時已研發出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長效針劑,患者可選擇接受長效針劑,每月一針,以減低因漏服藥物而導致復發的機會。王明爍醫生強調,患者應該與醫生商量,根據其病發年齡、嚴重程度、復發機會等因素決定使用藥物的種類與劑量,切忌以為病情改善就自行減藥或停藥。


藥物治療以外,部分個案或需要使用腦電盪ECT方法,利用電流通過腦部,治療躁狂發作與嚴重抑鬱,效果較藥物快,惟有機會出現輕微頭痛或短暫而輕微的記憶影響。另一方面,心理輔導有助提高患者識別復發徵兆的能力、提供早期介入及加強處理壓力的能力等,讓患者可以配合藥物治療,重新適應和投入生活。如躁狂或抑鬱發作病情嚴重,為安全及治療效果起見,王明爍醫生建議讓病人住院,交由專業醫護人員處理。出院後,大部分患者仍然需要繼續服用藥物,家人可留意其心情、說話速度和行為動作,如有異樣,應及早介入並尋求專業協助。長期治療的路途上,除了藥物和心理治療外,身邊親友的鼓勵和支持是幫助患者堅持的最強後盾。


患者可選擇接受長效針劑,每月一針,以減低因漏服藥物而導致復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