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高齡化的香港,柏金遜症、腦退化症及脊椎退化症這類腦退化疾病愈發普遍,可幸的是只要及早治療,病情仍可獲得相當程度的紓緩。日前由香港神經外科學會主辦、《健康創富》雜誌支持、ZaiLab贊助的「腦神經手術醫退化」網上講座,邀請了6位腦神經外科醫生解析腦神經疾病問題,直播過程並與觀眾進行Q&A環節,線上反應相當熱烈。
主題一:柏金遜症
主持:麥凱鈞醫生 / 主講:李永恩醫生
主持人麥凱鈞醫生指出,藥物是初期柏金遜症的主要療法,惟隨病情推演藥效可能逐漸降低。李永恩醫生解釋此症沒有根治方法,當病情無法透過藥物、運動紓緩時,手術介入通常可取得較好成效。深腦刺激術已面世30多年,手術中醫生會使用微電極記錄測試,將永久性電極導線插入深腦正確的標靶位置,再經皮下延長線接駁至胸前的脈衝產生器以供電給深腦的蒼白球、丘腦、丘腦下核,這種持續刺激能有效抑制造成運動功能失效的訊號傳導。對於紓緩震顫、肢體僵硬、不自主動作、開關狀態、動作遲緩有明顯效果,亦可減輕患者的藥量,但語言、軀體曲屈、行走方面的症狀則未必能改善。手術併發症包括腦出血、感染、腦癇、短暫精神混亂、體重增加、麻痺,幸而這類情況很少見,主要還是手術硬件例如導線移位破裂、脈衝產生器失靈的問題。
為達到最佳療效,術後3至6個月內患者需經常至醫院,讓醫生把脈衝產生器調整到理想的刺激狀態同時適量減藥,以求將副作用減至最低。手術適用於對多巴胺藥物具正面反應、有「開關」及不自主動作、藥量及服用次數調整後仍無法控制病情、身心可承受手術並可配合醫生指示、年齡少於75歲的患者。
主題二:可治療的腦退化症
主持:黃瑞濤醫生 / 主講:保延聰醫生
主持人黃瑞濤醫生首先點出大眾的疑問「手術可治療腦退化嗎?」保延聰醫生接續道,面對此症治療上通常劃分為一般腦退化症、帶有腦退化症病徵的可治癒的內科病症,及帶有腦退化症病徵的可治癒的外科病症。當中雖僅一部分病症可經手術治癒,仍建議患者及早接受評估爭取痊癒的機會。
舉幾個可治癒的外科「腦退化症」來說:慢性腦硬膜內血腫患者,患者有機會出現疑似腦退化症的病徵。如果情況嚴重的話,可接受外科手術將腦硬膜內的血水引流出來;當中部分病者因服食抗血小板藥或抗凝血藥,或會令出血惡化,因此亦要與醫生商討是否需要停藥。常壓性水腦症患者會因腦部積聚過多腦脊液而造成腦室脹大,患者可先接受脊椎穿刺測量腦壓並釋放少量腦脊液,若症狀紓緩表示患者適合進行腦脊液引流手術。腦下垂體腫瘤患者常伴有甲狀腺素、皮脂醇或其他荷爾蒙不足或視力問題,這類患者可通過手術切除腫瘤,或以放射治療、放射手術,以及荷爾蒙補充濟來改善症狀。至於某些腦腫瘤,特別是在位於患者腦部的前額葉或顳葉的,亦可能出現疑似腦退化病徵,除了手術切除亦可接受放射治療、放射手術或化療。因此如有類似病徵應儘快求醫,有助醫生及時釐清病情,進行特定的治療方案。
主題三:脊椎退化症
主持:朱志豪醫生 / 主講:謝日恆醫生
主持人朱志豪醫生表示,多數人不清楚腦神經外科醫生治療範疇包含了脊椎病症,對此謝日恆醫生回應,脊椎中的脊髓神經線由中央神經系統支配,因此腦神經外科醫生不時會治療脊椎退化個案。脊椎的勞損退化常集中於椎間盤及小面關節位置。以椎間盤來說,隨年齡增長人體椎間盤中的水分逐漸流失,椎間盤周圍的環狀纖維亦會出現裂痕,當患者日常姿勢錯誤時可導致椎間盤突出,並壓迫脊髓神經線及脊椎神經繼而誘發坐骨神經痛;小面關節則是兩節關節結合處,舉「低頭族」的例子來說,便是將頭部壓力轉移至頸部的小面關節,長期下來即造成頸部關節勞損退化。各脊椎關節的椎間盤、小面關節若勞損退化而壓迫到神經根,就會引發身體不同部位的麻痺刺痛。
現時手術治療包括減壓術及融合術。減壓術是指去除擠壓神經根或脊髓神經線的椎間盤突出、小面關節骨刺部位,透過減輕神經線壓力來改善痛楚症狀;至於融合術,最常見的是椎體間融合術,手術過程醫生會移除勞損退化的椎間盤,再置入人工或患者本身骨頭,接着以金屬支架固定需融合的兩節關節,待椎間盤位置慢慢填滿後,兩節關節即融合為1節關節,可矯正脊椎畸形並避免退化位置繼續惡化。
講座當日醫生合影,左起朱志豪醫生、謝日恆醫生、李永恩醫生、保延聰醫生、麥凱鈞醫生及黃瑞濤醫生。
欲重溫完整網上講座,請立即掃描QR
CODE。
2023-12-19
2023-12-19
2023-11-01
2023-09-25
2023-09-25
2023-07-21
2023-07-11
2023-07-11
2023-06-16
2023-05-09